第七十章 魏国风采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成败小说网 >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 第七十章 魏国风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七十章 魏国风采

  辞别郑国,杨华终于开始正正经经赶起路来,一路再不停留,师徒二人在硖石关略作停留之后,终于进入了魏国。

  到底是富强之国,一入陕地,得知二人是来参加星官大会的,稍加验证之后便由国府专门派员以车马专程护送二人。

  二人所骑之马比起魏国拉车的马远远不如,可这毕竟是二人心爱之物,不要说丢弃,就连寄放在陕地官驿也千般不愿,在杨华的坚持下得以随行。

  苌弘显然也有些意外,他参加过这么多次星官大会,这种一入国境便由主办国包办一切的事还头一次遇到。富如齐国,也只有到达国都时才会受到接待并安排食宿。

  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苌弘却高兴不起来,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魏国这么大方,自然是别有用心。星官大会除了商议历法,也是各国争辩自己合乎上天正统地位的重要平台,这也是他参会的最主要目的。看来这一次星官大会,又将会掀起一番激烈的争斗。

  杨华却没有这些心思,他的骑术到底还很生硬,骑在马上毫无舒适可言,直到坐上可遮风挡雨的两轮马车之后他终于可以悠哉游哉地观赏起沿途风光来。

  一路前行,虽然这只是魏国的边缘地带,但风貌却与之前的韩国有着极大的差别。

  首先便是服饰。

  经过申不害一年多的变法,韩国庶民们已经摆脱了温饱之忧,服饰当然要比周地普遍好得多,但都以本色的麻布衣服为主。贵族们已成惊弓之鸟,再不敢公然张扬,至少杨华一路行来就没有看到一个敢于炫耀的贵族。

  可一入魏境,色彩各异的华服锦袍便令杨华眼花缭乱,一身打扮在周地还算过得去、在韩地也并不显眼的师徒二人便显得寒碜多了。

  魏国虽然没有齐国那样发达的纺织业,但商业发达,经过李悝十年变法下来,即使是普通的庶民也大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对于穿着打扮的追求自然随之提高。

  不仅往来行人身上穿着色彩艳丽的布帛丝绸,就连往来穿行的马车上也装饰得花团锦簇。魏国之富张扬外露,丝毫没有韩国的内敛之气,每个人都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富有一般。

  其次便是神情。

  韩国初经变法,普通民众大多自信满足而又带着一丝谨小慎微。可魏国却完全不同,人人张扬而难掩高傲,街上随处可见高谈阔论之人。

  稍稍驻足细听了几次,杨华颇有些意外的发现,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所谈竟然大多是“国际形势”,比如:赵国怎么怎么,韩国又如何如何。人人都是一幅指点江山的大战略家的样子,颇有些睥睨天下的意味。

  看来杨华最初的估计是对的。

  作为天下财货中心,商贸发达的魏国果然也是天下的信息中心,在魏国哪怕只是一个平民,似乎都对列国形势了然于胸,随便在街上抓个人也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不过多听几处之后,杨华也发现了其中的关窍:这些内容作为谈资尚可,若要真将其当作情报收集,恐怕就多有错谬了—几乎每一个人的版本都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便是大魏最强,列国皆有不堪。

  所以在人群中流连了一会儿,杨华便再没有多少兴趣,返车观察起这座魏国城池起来。

  陕地本是虢国故地,是周王室分封出来专门守卫王畿的诸侯国之一,可“假道伐虢”之后,这块地方就落入了晋国的腰包,其后则为魏所得。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当初表面上对周室还有些尊重的晋国,实际上也不把王室权威放在眼里了。

  此时的陕地早无虢国的痕迹,整个城池已经修建一新。相比于渑池的狭小,陕地的城池足足要大上四五倍,城墙的高度和厚度也不是渑池可以比拟的。

  城池的布局更与渑池大不相同,主要以商业为主,大街两旁全是出售各种各样商品的店铺,从齐国的丝织品到楚国的漆器,杨华甚至还看到了蜀锦的身影,一个边境城池就已然如此,安邑不知会繁华到什么地步。

  虽然带足了盘缠,杨华此时倒也没有什么购物的欲望,收回注意力与同车的魏国小吏攀谈起来。

  虽是小吏,不过秉承魏人风格,一身华服倒显得二人成了随从一般。同时他深具魏人能侃的特长,杨华但有所问立即滔滔不绝地回应起来。

  从小吏的嘴里,杨华倒得到了不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魏国变法的官方版本。

  只开了个头,杨华便感到一种熟悉的感觉,稍后便更加确定: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照搬魏国法令,但相似之处着实不少。

  正如苌弘所说,各国变法说起来本质都一样,变革的领域也没有多少出入。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同样非常重视农业,除了之前所了解到的韩国种种措施,还有一项独特的“平籴法”。魏国专门设立了几处超大型的粮仓,统一订立粮价,不论遇上丰年还是灾害,粮价始终如一。

  如此一来,农夫的收入便得到了保障,再不会因为价格的波动受到伤害。

  根据小吏所言,由于粮食维持了十年的稳定,近几年农夫家里甚至都不再大量储存粮食,收获的粮食大多卖给官仓,反正买卖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再买就行了。

  魏国的粮仓越修越多,心高气昂的魏国人甚至夸下了“食天下”的海口。能够养活整个天下当然有些夸张,但其粮食储备的数量之多也可见一斑。

  农业上另一项不同便是“尽地力之教”的举措。

  魏国继承了晋国大量开发完善的领地,虽然也大力鼓励庶民开垦荒地,却并不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在新增土地上,而是以国家的形式推动农夫进行精耕细作和多样化种植。

  牛耕铁具自不必说了,早就已经普及到了魏国的每一个角落。魏国还专门设立了劝农官,除了负责发布农耕时节之外,还有教农之职,粗放耕种的模式在魏国几乎已经绝迹。

  韩国应该也有劝农官一类的设置,只不过可能如那名水工一样,在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可用之下,只能有所侧重。若是申不害能在韩国变法成功,未必不会是魏国的翻版。

  夺取秦国河西之前,魏国的疆域并不比韩国大多少,但粮食的产量却超出数倍,正是得益于“尽地力之教”的思路下,整个魏国的农业技术发生也巨大的变化。

  杨华暗自比较,农家在农业上的造诣虽然要高一些,而其在滕国期间更是农家最为辉煌之时,但从他们所述来看,最好的产量也并没有高出多少。

  当然,这其中有着种种因素的影响,不过也足以看出魏国农业的发达。

  请收藏本站:https://www.cb520.cc。成败小说网手机版:https://m.cb520.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